当前位置:主页 < 会员中心 < 试点单位

走进学会

尺肤医派

发布时间:2022/11/4 17:48:52 发布人:中医药原创技术分会


尺肤医派创始人王永新


微信图片_20221104175634.png


尺肤医派创始人王永新,男,汉族,1954年2月23日出生于贵州省贵阳市,曾任职于贵州省王武监狱医院。现任贵阳永新堂尺肤诊疗中医院名誉院长,贵州省中西结合学会会员,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省青少年犯罪研究会会员。高教自学考试贵阳中医学院大专(夜校)毕业。《中医尺肤诊断学》作者。

幼习岐黄,五代业医,从小耳濡目染,在曾祖王希仲(贵州四大名医,贵州省中医科主任,省政协委员,贵阳市人大代表)及祖父王庆铿的教导下,研习中医四大经典,诊疗治病。求学若渴,自知五千年浩瀚中医路,学无止境。

1982年进入《黄帝内经》、《伤寒论》、《温病学》学习班。1983年于中医专科学校(贵阳中医学院夜校培训班)毕业。随后拜师贵阳中医学院主任医生陈祖庚、贵州民间中医大师丁景琼以及中草医泰斗陈芳国。踏山川,识本草,学炮制,练针推。集先圣之所长,感恩师之所授,从理论到临床,一步一脚印,终取得长足进步。

1988年在《四川中医》杂志发表《综合治疗腮腺炎78例》;1989年《中国中医秘方大全.儿科分卷》收载自创药方“枯草黄芩汤”;1993年《综合治疗腮腺炎78例》选入《当代名医中医师大典》,同年《止痛愈痹散835例治验》入选贵州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大会交流论文;1993年《止痛愈痹散835例治验》入选贵州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大会交流论文。1994年《降糖饮治疗糖尿病38例》应征“西北五省区疑难病研讨会”,《辛降汤治疗消化道疾病79例报告》应征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道疾病第5次交流会。同年12月入选中国国际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名医列传·当代篇》。


微信图片_20221104175710.png


1994年,《内经·尺肤诊断法》简述荣获国家级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中医诊疗特技精典》一书评审录用,并被本书专家评委会评为优秀论文一等奖。

1996年《尺肤诊断学刍述》荣获第三届《世界传统医学大会》国际优秀成果奖。

而后潜心深研《内经》、《灵柩》中记载甚多、唐以后失传的“尺肤诊断学”,经10余年的研究、实践、反复论证,发皇古义,融汇新知,于1999年4月正式出版《中医尺肤诊断学》专著。

承家学而研百草,疗万病以验奇方。秉承《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天人合一,辩证论治,法天地,调阴阳,和术数,以平为期的学术思想。研灵素、融寒温、综合百家、法古创新,对癌症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不孕不育、子宫肌瘤、输卵管粘连阻塞、卵巢囊肿、子宫内膜炎、乳腺增生、颈腰椎增生、风寒湿痹、哮喘、各型肝炎、肾炎以及各种疑难杂症,总结一套内外合治,集针灸、推拿、药物敷贴、食疗保健为一体的综合治疗方案,诊治多应验。早期学术研究多发于各大中医刊物,后特求溯灵、素,集各家,阐己见,结合平素临床之应用心得、系统整理,几经寒暑,编撰《中医尺肤诊断学》一书,开创尺肤医派。


尺肤医派联合创始人王培禧


微信图片_20221104175921.png


尺肤医派联合创始人王培禧,男,汉,1979年生人,王永新之子,王永新学术传承人,《中医尺肤诊断学》作者,毕业于贵阳中医学院。贵阳永新堂尺肤诊疗中医院创始人,现任执行院长,贵州省中西结合学会会员,全国中医药促进会治未病分会常务理事,国际中医药联合会治未病专业委员,国家级名老中医工作室核心成员。曾为健康之友健康栏目自由撰稿人,2020年度全国中医药促进会优秀会员,获2020年度全国中医药促进会学术成果三等奖。

自幼学医,家传六代,对中医之内、外、妇、儿等疾病患者有较为丰富的诊疗经验,精通尺肤疗法。多年研习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精研古人之理、法、方、药。勤求古训在诸多疾病有较深造诣,将运气理论用于临床,提倡内外合治,治养结合。而后编撰《中医尺肤诊断学》一书,开创尺肤医派。


尺肤医派学术内容


尺肤医派以王永新老中医的《中医尺肤诊断学》著作为主要学术思想。尺肤诊断法始载于《黄帝内经》,是《黄帝内经》主要诊断方法之一。《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第十七》曰:“尺内两傍,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鬲;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此即《黄帝内经》以尺肤分配脏腑形身的论疾诊尺法。

隋·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色脉尺诊》注云:“尺之皮肤者,从尺泽至关,此为尺分也。尺分之中,关后一寸动脉,以为诊候尺肤之部位;一寸以后至尺泽,称为尺之皮肤。”

唐·王冰《黄帝经素问》曰:“尺内,谓尺泽之内也。两傍,各谓尺之外侧也。季胁近肾,尺主之,故尺之两傍则季胁也。”日·丹波元简《素问识》曰:“尺内,谓尺侧之内也,此即诊尺肤之部位也。”但此诊断方法唐以后失传,后世注家多以诊寸口之寸关尺之尺来解释。

清·张隐庵《黄帝内经素问集注》曰:“此审别形的脏腑外内之法也。尺内,尺中也,两傍,两尺部之外侧也。季胁,两肋之下杪也,此节首言两傍,次言前后,次言上下,盖左右三部之脉,兼候形身上下四旁,是以关部之两傍,即形身两腋,书不尽言,欲后学之引伸也。尺以候肾,以左右两尺而候两肾也。两肾附于季胁,是季肋之内,乃是两肾,两肾之内,乃是腹中,故以尺内候腹中,尺外以候肾,尺之两旁,以候季胁,是两旁更出于外也。所谓内外者,脉体本圆,用指向外以候内,向内以候外,候两脉之侧也。”

张介宾、马莳、高士宗等皆认为此是诊寸口三关脉法,而非诊尺论疾之诊尺肤法。王永新老中医阅读了散载于《灵枢》、《素问》经文中有关诊尺论疾的论述,以及后世注家对诊尺方法的注释。很多注家或以经解经,或以寸口三关诊脉法解释。后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第四十五》阅到仓公运用寸口尺肤合诊法“臣意所以知薄吾病者,切其脉,循其尺,其尺索刺粗而毛美奉发,是蛊气也。”

王永新老中医在长期的临床诊疗活动中,逐渐感到单一的寸口三部诊脉法有很多不尽人意之处。于是查阅了《内经》、《难经》、《脉经》及数十注家有关诊断的体会及论述。将《内经》有关论疾诊尺的经文归纳整理,条分缕析,考证各注家对尺肤诊断法的认识、观点,分析其失传的原因,研究出正确的尺肤分部主病部位,绘制尺肤诊断医案图,运用尺肤诊断法诊断内、妇、儿科疾病,记录尺肤诊断法病案数千例。经20余年临床反复验证,认为:尺肤诊断法的诊察部位,应是从尺泽(肘关节以下部位)到掌指爪甲,其中亦包括寸口诊脉部位。因为《内经》时代,并没有明确提出寸口三关诊脉分配脏腑的诊断方法。

寸口三关的划分及分配脏腑始于《难经》而完善于王叔和著之《脉经》。《灵枢·论疾诊尺第七十四》曰:“尺肤寒,其脉小者,泄,少气肘所独热者,腰以上热;手所独热者,腰以下热。肘前独热者,膺前热;肘后独热者,肩背热,臂中独热者,腰腹热,肘后粗以下三四寸热者,肠中有虫。掌中热者,腹中热,掌中寒者,腹中寒。鱼上白肉有青血脉者,胃中有寒。……爪甲上黄,黄疸也。”《素问平人气象论》曰:“尺热日病温,尺不热脉滑曰病风,脉涩日痹。臂多青脉,曰脱血。尺脉缓涩,谓之解你,安卧脉盛,谓之脱血,尺涩脉滑,谓之多汗。尺寒脉细,谓之后泄。脉之粗常热者,谓之热中。”按此等记载,可见《内经》时代,诊断方法有独调其尺,诊寸口与诊尺合参诊断法,色脉尺合参诊断法,同时,寸口部位,亦属于诊尺论疾的范围。故尺肤诊断学以尺肤定五脏六腑形身之位;切按经脉的搏动,以知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以定性;配合审尺肤、掌指、爪甲、骨、脉、筋、肉、皮毛络脉色泽形态的变化,色脉尺合参,符合《内经)原意。突破了二千年来《脉经》诊脉“独取寸口”的藩篱。解决了寸口三部分配脏腑的千古疑议以及寸口三部诊法数病一脉,信息量相对不足的弊端,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其理论和方法,创立了独特的中医尺肤诊断学体系。

中医尺肤诊断学是以切按尺部经脉的搏动,审尺肤、掌指、脉络、爪甲的色泽形态;循脉络的细大、短长、拘急、结节;摸骨的大小形态、肉之坚软、滑涩、肥瘦;扪尺肤、手掌的寒、热、燥、湿;色脉尺合参,从外而知内,用以诊断人体脏腑、经络、气血、形身病变的一种独特诊断学说。

尺肤诊断学色、脉、尺合参。

色:通过医生的视觉,在正常充足的自然光线下,对患者的面色、尺肤、掌指、爪甲的色泽形态及其变化的全面观察,分辨常色与病色以及四时气候对人体的影响。根据尺肤、掌指脉络色泽形态的变化来辨别与判断人体的健康或疾病状况的一种诊断方法。

脉:即切按寸口、神门、合谷等部位经脉搏动,以测知人体阴阳、气血、表里、寒热、虚实病变的一种诊断方法。

尺:人体上肢从肘至腕一尺之部位(即《黄帝内经》分部法,我以为是从肘至掌指皆为诊尺的部位)。诊尺,即根据尺肤分配脏腑形身的分布主病部位,循摸尺肤肌肉,脉络形态变化和审尺肤脉络的色泽变化,以测知人体五脏六腑形身气血病变的一种诊断方法。

中医尺肤诊断学将察色、按脉、诊尺肤等多种诊断有机地融为一体,以尺肤、掌指、爪甲、骨、脉、筋、肉、皮毛为诊察对象,综合地、多层次地、最大限度地获得人体反映于尺肤体表的生理病理信息,从而充分、辨证地、合理地运用各种诊查过程中的作用信息,为辨证立法、处方用药,提供可靠依据,提高诊疗水平,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其理论与方法,形成独特的中医尺肤诊断学体系。

尺肤诊断学是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运用“诊局部知整体”的全息对比合参诊断法,将尺肤、掌指、经络、爪甲与诊寸口脉搏有机地融为一体。尺肤分配脏腑形身定病位,审尺肤、掌指、经络、爪甲色泽形容变化配合寸口脉动定病位,“位”“象”结合,色、脉、尺合参,多局部(尺肤、掌指、经络、爪甲),多层次(骨、脉、筋、肉、皮),最大限度地全方位获取五脏六腑反映于外的生理病理信息,从而充分辨证、合理地运用各种诊察过程中的生理病理信息,洞察疾病的病因病机,做出最佳诊断。《中医尺肤诊断学》辨证精确,加之医者精当的选方用药,善用直达病所之引经药,带药效直达病位。《中医尺肤诊断学》是尺肤医派的核心技术,且集中药内服、针灸、推拿、药物敷贴为一体来治疗,对疑难杂症,运用此综合治疗法,可起到提高疗效,缩短病程,减少病患痛苦的治疗效果。同时尺肤诊断对于未病先防、治未病也具有积极意义。


尺肤医派核心思想


尺肤诊断学诊法多样,主要为审、扪、摸、循、按五种基本诊法,可单独使用,亦可五种同时对比合参诊断。

审:审而用之,用而审之,审视尺之肌肤,掌指,经脉,爪甲的色泽形态,变化,有神失神的方法

扪:《说文)云:“抚持也”是静态的。是以手掌扪患者的皮肤,或掌心、掌背的寒热,以测知脏腑寒热性质的一种诊断方法。如《灵枢·论疾诊尺第七十四》曰:“尺肤寒,其脉小者泄,少气。尺肤炬热先热后寒者,寒热也。…肘所独热者,腰以上热。臂中独热者,腰腹热。……掌中热者,腹中热,掌中寒者,腹中寒。”就是用手掌扪尺肤,掌心掌背的寒热,以测知脏腑的寒热。

摸:即用手接触一下物体或接触后轻轻移动。也就是用手触摸尺肤、掌指、肌肉、皮毛的坚软滑涩、燥湿,以测知脏腑的燥湿盛衰的一种诊断方法。如摸手掌心内热而湿润,多为胃肠湿热,掌心热自内发,掌指千燥瘦削,多为阴虚内热。摸尺肤肌肉的坚软,知脾胃的虚实。如尺肤干燥瘦削,爪枯毛折,则为肺气将绝。《灵枢·经脉第十)日:“手太阴气绝则皮毛焦,太阴者行气温于皮毛者也,故气不荣则皮毛焦,皮毛焦则津液去皮节,津液去皮节者则爪枯毛折,毛折者,毛先死,丙笃丁死,火胜金也。”摸指的肥瘦,可测知经气的盛衰,摸骨的大小,可知其肾气的强弱。摸尺肤、掌指有汗无汗,尺肤的寒栗,亦可测知疾病的寒热及阴阳盛衰。

循:医生用左手持患者的尺肤,或掌指,用拇指侧至上而下循尺肤络脉推循,审尺肤络脉特定部位的贲起、拘急、结节,可测知脏腑的虚实,脏腑的气血痰淤及结聚的性质和脏腑形身病理改变的部位。如《素问·脉要精微论》曰:“推而外之,内而不外,有心腹积也。推而内之,外而不内,身有热也。推而上之上而不下,腰足清也。推而下之,下而不上,头项痛也。”

按:经云:“察色按脉,先别阴阳。”按压之意,即医者用拇指指腹或食中次三指切按经脉的搏动,以测知人体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一种诊断方法。



尺肤医派师训


上敬天地君亲师,下守仁义礼智信。

好学勤学需乐学,虚心耐心且专心。

克己奉公入杏林,理法方药必当精。

人命至重贵千金,患者视如吾至亲。

尺肤师门同一心,法古守正亦创新。

悬壶济世弘国粹,身先士卒传中医。



尺肤医派的学术实践与传播


尺肤医派的核心著作《中医尺肤诊断学》是经过千锤百炼的提炼,且早已用于临床实践,能全方位获取五脏六腑反映于外的生理病理信息,从而充分辨证、合理地运用各种诊察过程中的生理病理信息,洞察疾病的病因病机,做出最佳诊断,其诊断结果,深受广大患者的信赖,口碑载道。

《中医尺肤诊断学》辨证精确,加之医派掌门人丰富的行医经验,可传授弟子精当的选方用药,用直达病所之引经药,带药效直达病位。如头部引经选药:升麻,川芎;颈项引经:葛根,羌活;上肢引经:桂枝,姜黄;胸部引经:桔梗,枳壳;小腹引经:大腹皮,小茴香;腰部引经:杜仲,续断;下肢引经:牛膝,木瓜,独活;左肋引经:木香,陈皮;右肋引经:青皮,香附……

《中医尺肤诊断学》是尺肤医派的核心技术,集中药内服、针灸、推拿、药物敷贴为一体来治疗,对疑难杂症,运用此综合治疗法,可起到提高疗效,缩短病程,减少病患痛苦的治疗效果。同时尺肤诊断对于未病先防、治未病也具有积极意义。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5-2020 中民瑞康健康产业服务平台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医药原创技术分会备案序号: 京ICP备15046755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