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学会动态

走进学会

【中医英雄谱】苏娟:为重症患者撑起一片天

发布时间:2020/5/20 17:36:11 发布人:中国中医药报

3月4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关于表彰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决定》,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主管护师苏娟被授予“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她说,今年的湖北鄂州行,注定是她人生中最不平凡的一段岁月。

  她叫苏娟,在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从事临床护理工作。今年2月,她加入贵州第四批援鄂医疗队,赴鄂州抗疫。

  在苏娟看来,自己10年来所工作的ICU,是生与死的交界处,她将这项工作喻为“和死神抢生命”。

  2月17日,苏娟被安排到鄂州市中心医院10楼重症监护病区工作。8张床位,住的都是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

  尽管去之前就做好了心理准备,但她却觉得,生与死的界限在这里更加模糊。

  苏娟说,没能“抢回”患者,是让她感到最心痛的事。

  “一位60多岁的患者,来的时候还很清醒。”苏娟说,但不久病情加重,插管治疗,声带因此不能发声。旁边的手机一直响,苏娟代为接听,并安慰其家属:“我们一定尽力照顾,他会好起来的。”

  苏娟用“陀螺”形容进入病区工作的自己:“停不下来,一直高速旋转。”

  和对待普通患者不同,危重型患者的治疗24小时不能间断,随时都可能需要抢救,这意味着会更辛苦。

  长时间在“被密封”的状态里忙碌,镜片模糊了,她只得借残余的光感和对环境的熟悉走到窗边,等着雾气在相对偏冷的环境中消散。

  在这里,她不仅是护士,还是护工、清洁工。

  危重型病患需要很多氧气,一个100多斤的氧气瓶,最多只够一位患者用3个小时。而情绪焦躁的患者,则最多用两个小时。一个夜班5小时,她和两个同事就要借助小推车搬运16个氧气瓶。

  所有与患者直接接触的东西,都是医疗垃圾。一个垃圾袋装满四分之三,就必须收走,鹅颈式的包扎,套一个袋子,再次扎紧。每袋垃圾还要贴上标签、喷洒消毒液,运往固定的地方。

  苏娟下班后,第一件事就是喝水:“一口气,两瓶矿泉水。”

  在重症病区,苏娟需要面对的“敌人”有两个。一是新冠病毒,她在CT片上大面积的白色阴影认识了它;另一个则存在于患者内心,透过微微起雾的护目镜与面罩,她读出了他们眼神中的焦躁不安,以及只言片语中的恐惧绝望。

  患者缺氧后产生窒息感,更会让他们抑制不住地烦躁。

  情绪上的安抚很重要,也很难。苏娟和同事们像哄小孩子一样地哄患者:“我知道你很难受,这是因为缺氧导致的,但请您配合我们,氧气足了,就不会难受了,听话,好不好?”

  每每让苏娟心情好起来的,是危重型患者转向轻型。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5-2020 中民瑞康健康产业服务平台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医药原创技术分会备案序号: 京ICP备15046755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