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学会动态 < 新闻资讯

走进学会

科技创新,让中医药焕发时代活力

发布时间:2022/10/25 8:41:24 发布人:中国中医药报


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创新始终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支撑引领着中医药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实现了一个个新的突破——

从拓展经典古籍固态传承到推进活态传承,从深化理论研究到助力应用实践,从青蒿素治疗疟疾到到抗击新冠肺炎“三药三方”成果临床转化……十年来,科技为中医药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回望这十年的发展历程,以传承为根基、以创新为动力,中医药逐渐拂去岁月风尘,拥抱现代科技,释放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与魅力,为人类健康贡献中医智慧,开启了与世界对话、为全人类健康服务的崭新旅程。
 

顶层谋划,规划事业新方向
 

“要做好守正创新、传承发展工作,积极推进中医药科研和创新,注重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推动传统中医药和现代科学相结合、相促进”,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在河南南阳考察调研时作出的重要指示,为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指明前进方向,赋予新的历史使命。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将中医药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2016年,国务院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对新时期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作出系统部署,明确提出要着力推进中医药创新。同年,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开始布局构建国家医学科技创新体系,提出依托现有机构推进中医药临床研究基地和科研机构能力建设。

国粹要有国法保障。201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正式实施,规定“国家支持中医药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鼓励中医药科学技术创新,推广应用中医药科学技术成果,保护中医药知识产权,提高中医药科学技术水平”。同年,《“十三五”中医药科技创新专项规划》专项战略规划制定发布,提出要显著增强中医药科技创新能力。

有了地位的提升和明确、有了法制的规范与护航,对中医药创新发展的顶层设计也开始步入正轨。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对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作出系列部署,提出加快推进中医药科研和创新。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进一步细化发展方向,提出加强中医药科研平台建设。

2022年,首次由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中医药行业五年规划《“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提出要建设高水平中医药传承保护与科技创新体系,并从加强中医药传承保护、加强重点领域攻关、建设高层次科技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4个方面入手提出了具体措施,服务于中医药科技发展体系建设。

在顶层谋划下,中医药科技创新发展的蓝图被一一描绘出来,中医药科技创新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的政策体系也在逐步完善,成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坚实臂膀。
 

守正创新,奋进科研新征程
 

十八大以来,在国家高度重视下,中医药科技项目投入显著增强,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网络基本形成,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目前,科技部在中医药领域布局建设了1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中医类国家医学临床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发改委、中医药局建设了5个中医药领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30个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40个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中医药局布局建设175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

通过各类创新基地的建设,中医药临床科研能力得到系统提升,建立了一批中医药临床科研支撑平台和方法学队伍,产出了一批国际认可的临床科研成果,保障了中医药科研质量,推动中医国际协作和竞争能力上了新台阶,使我国中医研究整体水平得到跨越式发展。

 传承精华,挖掘宝库精髓。十年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拓展经典古籍固态传承,积极推进中医药古籍保护、整理、研究与利用,出版了汇集416种重要古医籍的《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完成了160余部少数民族文献整理工作,并建立了《全国少数民族医药古籍总目》;建设了国医典藏中医古籍数据库等数字化平台,为传承古典医籍精华打下了良好基础。同时,推进活态传承研究,首次对包括国医大师在内的200多位名老中医的临证经验和学术思想进行了系统传承研究,建立了基于典型医案大数据的名老中医传承国家服务平台和面向公众服务的中医智库。

守正创新,加速振兴发展。伴随着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化,对基本中医原创理论问题和思维模式的阐释开始助力学科发展。建立了中医脉络学说、体质学说等的同时,还试图进行中医药在药效和疗法上的新探索,明确了针刺麻醉和灸法在临床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回答了“十八反”等中药毒性的基本问题。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中医药在传承研究、理论研究、临床研究、重大疑难病防治研究、中药研究和中医药国际化等领域方向取得了一大批代表性成果,共获得国家科技奖励58项,其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7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4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4项。

在经典传承和理论创新的双重驱动下,中医药成果全面支撑着产业发展,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郭兰萍研究员团队提出的以“拟境栽培”为核心的中药材生态种植理论,在山西五寨等30余个贫困县区开展示范应用;屠鹏飞等多位教授针对药材、饮片、中成药质量控制方面存在的难题,建立系列质量控制的新方法,显著提升了中药质控水平;张伯礼院士团队构建的中成药临床准确定位、药效物质整体系统辨析、网络药理学等五大核心技术体系,已在全国近20个省市推广,应用于近百家中药企业,帮助中药产销过亿的大品种增长了3倍以上……

从野外到田间,从实验室到临床,中医药发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发展,在使用中提高,朝着欣欣向荣、破茧而飞的良好发展势头行进。
 

服务为民,焕发治疗新光彩
 

“青蒿素是中医药献给世界的礼物。”诺贝尔奖领奖台上,一株小草见证了“中国处方”走出国门的创新性成就。由此,中医药以其自身独特优势,在重大疑难疾病防治领域实现一个个突破,为全球人民健康保驾护航。

十年来,通过临床和机理研究,中医药在治疗白血病、IgA肾病、心肌梗死、缺血性中风、非小细胞肺癌、艾滋病等一系列重大疾病、常见多发病方面均取得重要进展,形成了一批中医药特色治疗方案。

陈竺院士团队揭示了传统中药砷剂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的作用机制,使患者五年无病生存率升至90%以上;陈可冀院士把中医的“活血化瘀”思路运用到冠心病的治疗中,让冠心病诊治有效率从以往的70%提升到88%左右;陈香美院士团队揭示了IgA肾病进展新机制,中西医结合治疗使IgA肾病导致的尿毒症患病率下降10.5%,疗效提高20%……一个个鲜明的案例无不诉说着中医药在创新发展下独特的临床优势。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在疫情大考中,中医药人从古典医籍中找灵感,向科技创新要答案,贡献出了中医药科技创新成果——“三药三方”,该成果在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和应对局部聚集性疫情中取得了良好效果,不仅有效地缓解了疫情集中暴发、医疗资源不足的压力,而且在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1年3月,基于“三方”取得抗疫成效,通过科研成果转化,中药新药清肺排毒颗粒、化湿败毒颗粒、宣肺败毒颗粒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上市批准。

2022年,世界卫生组织官网发布《世界卫生组织中医药救治新冠肺炎专家评估会报告》,报告明确肯定了中医药救治新冠肺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鼓励世界卫生组织会员国在其卫生保健系统和监管框架内考虑使用中医药治疗新冠的可能性。这一报告充分肯定了中医药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贡献,体现了世界卫生组织对中医药等传统医学的高度重视,也表明未来中医药在抗击世纪疫情中仍将大有可为。

传承精华,让中医药发展源远流长;守正创新,让中医药发展清流激荡。未来,中医药必将发挥其独特的自身优势,与现代科技携手,展现出新时代下的强大韧性与强劲活力!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5-2020 中民瑞康健康产业服务平台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医药原创技术分会备案序号: 京ICP备15046755号-9